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们:

在此,我非常荣幸地作为教师代表,欢迎各位2019级新同学的到来,同时也致以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如愿考入了同济大学,考入了同济大学最富朝气的学院之一——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我与大家一样,也是一名新人,是2018年底从苏州大学引进到同济大学的。同济大学是我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最美妙、最强有力的音符,是我情感的皈依、心灵的家园。我期待与在座的各位研究生朋友一道,亲历并见证开云(中国)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的成长。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加盟,我们这个大家庭才更加强大,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研究生是做研究的学生,不学习研究,不做研究,就不是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在“急匆匆生活,来不及感受”的时代,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研究生呢?在此,我想跟同学们分享三点体会:

一是“志存高远”

美国作家詹姆斯·麦格雷戈·伯恩斯在他的代表作《领袖论》中,对包括毛泽东、丘吉尔、罗斯福、铁托、甘地在内的影响世界进程的二十多位领袖人物的成长轨迹和成为伟大人物的规律,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跨文化、跨时代”的理论概括和实证描述,从而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一个人成就事业的大小,直接取决于他理想的远度、雄心的高度、信念的深度和行动的力度。在我艰难、心苦的学术道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每次经历风雨和坎坷时,始终有一个理想在激励着我,有一颗雄心在鞭策着我,有一种信念在支撑着我。今天的中国,不缺乏有智慧的人,但缺乏有理想、有信念的人,缺乏顽强地抵御个体和社会沉沦的人。在信息爆炸、杂象纷呈、名利诱惑的时代,更加考验一个人的意志和勇气。坚守理想、坚定信仰,就不会迷失方向。我希望同学们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胆识,更要有“激浊扬清,嫉恶好善”的担当。在网络和微信时代,后者尤为重要。在我们政治学中,有一个最核心的论题,那就是集体行动理论。集体行动的问题几乎遍及所有层次的政治学领域的研究,从地方社区到国际机制,它无所不在。集体行动的困境在于许多人选择“搭便车”,许多人变成钱理群先生所言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阿伦特曾经把罪恶分为两种,一种是极权主义统治的“极端之恶”,另一种是被统治者或参与者的“平庸之恶”。所谓平庸之恶,就是一个普通、平庸的人可以在庞大的组织行为中犯下滔天大罪,还可以心安理得,因为他们躲在了集体的后面,规避了个体责任。当前,“吃瓜群众”等网络流行语,以及各种网络暴力的泛滥,更需要我们每个人路见不平,勇敢发声。如果有更多匡扶正义的人存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才是真正“风清气正”的社会。

二是“独居守心” 

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却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后汉书》里有这样一句话,“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也就是说,不担心名位的不显要,而担心品德的不高尚。曾国藩更是强调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守心”守的到底是什么?就是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人格底线,千万别踩法律红线。人到中年,领略世事沧桑,我深切感守到:独居守心不仅是个体的修养,更是一种国力,尤其是像在座的知识精英,未来可能是政治精英、社会精英、经济精英,如果都能独居守心,就会汇集成一种所向披靡的国力。如何独居守心?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唯一的出路还是读书。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书的确是好东西,古人说:“才华外现,形成气质,才华内敛,形成气韵”。这种气质、气韵,绝非一朝一夕可得,也不可以装出来,而是通过长时间读书从骨头里渗透出来。读书,是一则精神源泉,能让人直面世事,而又不过虑之。读书可以淡泊名利、修养品德、调节欲望。读书可以宁静致远,静能养生、静能生慧、静能悟道、静而无非礼之想、静而无非分之举。读书可以增强竞争力,增强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读书可以延年益寿。有人说:“关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读书使人延寿”。在这个浮躁且充满诱惑的年代,读书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和自制力。最近我读了洛克传、亚当·斯密传、大法官霍姆斯传和卡多佐传,他们无一不是在生活困顿和杂事缠绕中仍然保持高度的专注力而走向成功。 

三是“守正出新”

守正出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守正”是指完整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文明成果,准确地理解前人的精辟见解和笃实结论。出新是指的知常明变,勇于开拓,善于创造,不断推陈出新。作为研究生,学术探索和研究是你们的天职,你们是天然的创新者预备队。

守正创新,贵在保持一颗好奇心。学术研究的艰难之处在于如何培养丰富的想象力。突破和摆脱这种艰难的原动力,正是在于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渴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少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在孩提时代,我们对很多事物都喜欢盘根问底,喜欢问“为什么”?我们也正是在无数个“为什么”中茁壮成长。然而,长大之后,好奇心似乎有所消减。希望在座的研究生朋友们竭尽全力地去呵护这棵生长在我们天性当中的好奇心。如果你走进课堂,就应该做到每一堂课能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果你走入田野,也要培养学科意识和问题意识。保持一颗好奇心是科研的“原点”。正如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所说,“记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头看脚下,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好奇心”。

守正创新,根本在于掌握方法。记得我在读研究生时,每天早晨,不论严寒酷暑,坚持跑步打篮球,上午下午泡图书馆,晚上在宿舍或学术沙龙上同不同学科背景,比如哲学、历史、经济学、法学的学长们聊天、讨论,成了我一天时间的主要安排。我在研读政治学、行政学原著的同时,对哲学、历史、经济学、法学等学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科交叉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石和重要特征。曾任MIT校长的杰罗姆·韦斯纳说;“科学最让人兴奋的地方,就在于交叉领域。”所以,具有宽广的知识和跨界的思维,打破固有领域的思维局限,对于拓展创新的维度至关重要。乔布斯用“苹果”改变了世界,就在于他将科技和人文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艺术、简洁之美在他的设计理念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做好学科交叉这篇大文章外,既要在中国看世界,也要在世界看中国,做到关联中外;既要传承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也要概括提炼新时代文化思想,做到贯通古今;还需要虚功实作,实功虚驭,做到田野调查与理论探索并重。 

亲爱的研究生朋友们,宁要有缺陷的突破,也不要平庸的完美。希望在同济大学学习生活的这几年,用加法积累学术成果,用减法克服内心浮躁,用乘法倍增成功机遇,用除法摈弃自身惰性,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我爱你们,也希望你们能爱国政学院,并肩携手拥抱新时代。谢谢大家!